在东京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司令部任职期间,戈登·W·普兰奇(Gordon W. Prange)接触到了宇垣缠海军中将的日记,并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仅将它看作珍贵的原始档案资料,更被其内在价值所吸引。普兰奇获得了该日记的英文版权,并发现这部日记对其撰写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岛战役相关著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认识到该日记对二战研究者和海军史爱好者的潜在价值后,他积极筹划并期盼着这部日记英文版的问世。事实上,普兰奇坚信任何未研读过宇垣日记的太平洋战争研究者,其论述与理解都有着重大的缺失。为此,他预先为英文版撰写了序言,除极细微的调整外,本文发表的正是这篇凝聚其学术洞见的序文。
在此书出版之前,宇垣日记始终未向英语世界公开,此前仅有通晓日语者能窥其真容。1953年,东京共同社以《戦藻录 宇垣纏日記》为名出版了该日记的日文原版。《战藻录》是第七部我们从普兰奇档案中整理出版的手稿。前六部分别为《黎明沉睡时》《中途岛奇迹》《目标东京:佐尔格间谍网始末》《珍珠港:历史的裁决》《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之日》及《神之武士》。尽管普兰奇并非《战藻录》的作者,但若没有他,这部著作的英文版问世实无可能。
在本次编纂工作中,我们主要承担三项任务:文本整合、释义性注解及译文润色。其中翻译环节尤具挑战性——千早(译注:旧日本海军中佐 千早正隆)的译作在措辞、语法及雅致行文方面堪称典范;但日语作为公认最难英译的语言之一,英语读者在读技术层面完美的译文之时,也往往有生涩之感。我们在力求规避此类问题的同时,始终秉持“信达雅”的原则,既确保翻译的可读性,又着力保留宇垣原作文风。普通读者也许会认为行文稍显刻板拘谨,然而具有军旅阅历的人必能辨识其中独特的"军事语言"(请允许我们自创此词)。试想一位拥有相当职衔与教育背景的美国海军将领,若他执笔撰写同等详尽的战地日志,其行文方式必与宇垣日记异曲同工。
宇垣每天写日记时,都会先记录天气情况。我们保留了这些天气条目,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细致记录的体现,对内容来讲,它们也相当重要——在宇垣参与的海空作战行动中,天气因素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无论实际身处哪个时区,宇垣都用东京时间标注日记日期。例如珍珠港袭击事件,他在日记中标注的日期是12月8日。我们统一采用24小时制记录时间,这是全球军队通用的做法,能完全避免上下午可能产生的混淆。尽管许多地名在1941年后有所变更,但我们仍保留宇垣当时使用的地名,以保持历史原貌。
全书分为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开头都有简短的说明:既概括该章节的核心内容,也会在需要时补充相关背景信息。
日记正文采用标准字体排版。少量补充说明(如以全名替代姓氏)用方括号标注。对于宇垣记录日常事务的部分,我们以方括号段落形式进行适当精简。由于原始日记篇幅巨大,完整刊载琐碎事项并不现实。我们始终遵循“整合不删减”原则,所有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均予保留。完整手稿未来将在马里兰大学普兰奇档案馆向研究者开放。
方括号内斜体内容为重要背景补充,旨在帮助读者从历史维度理解宇垣的记述。
日记初版由日本海军预备役少校(男爵)高崎正光(Masamitsu Takasaki)翻译。普兰奇使用的版本主要出自前日本海军指挥官千早正隆之手,其译文始于1942年1月1日。1941年部分则由美联社第二代日裔员工东海信夫(Shinobu Higashi)完成翻译。
千早堪称翻译宇垣日记的不二人选:他亲历太平洋战争全程,熟识日记中提及的众多人物,深谙海军专业术语与业务,更有着精湛的英语造诣。他不仅协助修正了译稿初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术支持,还承担了繁琐的专有名词校核工作。此外,他利用在日获取的独家资料撰写了后记。所以,这部译作也凝聚着千早的心血。
我们坚信,宇垣将军若泉下有知,一定会认同我们将此译本献给所有在太平洋战争中牺牲的将士——无论他们曾效力于何方。
Donald M. Goldstein 博士
匹兹堡大学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
Katherine V. Dillon
原美国空军首席技术官
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
翻译:Hatsukaze
校对:SherryJ
Comments NOTHING